全國服務熱線
400-822-8119
瀏覽次數(shù):2068來源:尚信誠
今天(24日)起就要停止運作,頻繁炒作涉港議題、妄圖干預中國內(nèi)政的英國和歐盟又坐不住了,打著“新聞自由”的幌子跳出來指手畫腳。
據(jù)路透社當?shù)貢r間6月23日報道,英國和歐盟當天相繼就《蘋果日報》關閉一事發(fā)表聲明,公然顛倒黑白污蔑香港國安法,無端指責香港特區(qū)政府“打壓新聞自由”。
英國外交大臣多米尼克?拉布率先跳出來抹黑香港特區(qū)政府,不顧《蘋果日報》頻繁編造虛假新聞、抹黑香港特區(qū)政府和警察的事實,聲稱其關門是香港特區(qū)政府“壓制”所謂“反對聲音”,“是對香港言論自由‘不寒而栗’的打擊”。
拉布還在聲明中公開攻擊香港國安法,妄稱國安法“限制自由,沒有被用于維持公共秩序”。
歐盟外交事務與安全政策發(fā)言人納比拉·馬斯拉里(Nabila Massrali)當天也發(fā)表類似聲明,污蔑香港國安法被用于所謂“扼殺新聞自由和自由表達”。他還聲稱《蘋果日報》關閉“破壞”了所謂的“媒體自由和多元化”。
針對歐盟方面的錯誤言論,中國駐歐盟使團發(fā)言人表示,歐方打著新聞自由的幌子,公然干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(nèi)政,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原則,我們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。
發(fā)言人強調(diào),香港是法治社會,基本法和國安法明確保障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權(quán)利自由,包括言論和新聞自由。但新聞自由不是免罪牌,反中亂港沒有法外權(quán)。香港警方對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個人和公司采取行動,是依法打擊犯罪,切實維護法治與社會秩序的正義之舉,與新聞自由毫無關系。
“我們嚴正要求歐盟恪守不干涉內(nèi)政這一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,停止以任何借口干預香港事務、干涉中國內(nèi)政。”發(fā)言人說。
《蘋果日報》為香港壹傳媒旗下繁體中文報紙,由黎智英于1995年6月創(chuàng)立。該報頻繁抹黑港警、詆毀特區(qū)政府、美化暴力行徑、煽動社會情緒,在2019年“修例風波”期間更是造謠“警察殺人”、“爆眼女”等事件,成為香港持續(xù)動亂的源頭之一。
據(jù)“東網(wǎng)”等多家港媒報道,《蘋果日報》母公司壹傳媒董事會23日召開緊急會議,決定《蘋果日報》午夜起停止運作,并于6月24日出版其最后一期報紙,電子版于同日凌晨起暫停更新。港媒稱,有《蘋果日報》高管揚言最后一期報紙要“印100萬份”,但凌晨時分又稱“要看印發(fā)能否承受”再作決定。
香港《蘋果日報》今起停刊,英國歐盟又跳出來
6月17日,香港警方搜查《蘋果日報》大樓 圖自:澎湃影像
對于英歐打著“新聞自由”公然干涉香港事務的行為,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(fā)言人22日已明確表示,有關謬論嚴重踐踏法治與司法獨立,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原則,我們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。
發(fā)言人強調(diào),新聞自由不是免罪牌,反中亂港沒有法外權(quán)。香港警方對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個人和公司采取行動,是依法打擊犯罪,切實維護法治與社會秩序的正義之舉,與新聞自由毫無關系。特區(qū)執(zhí)法和司法機關嚴格依照法律規(guī)定、符合法定職權(quán)、遵循法定程序秉公辦案,任何外部勢力無權(quán)說三道四。
延伸閱讀:
雁默:為《蘋果日報》送終,哭墓都湊不齊五子
【文/觀察者網(wǎng)專欄作者 雁默】
香港《蘋果日報》即將“入土”,送終的時候到了。
無論如何,《蘋果日報》是橫跨港臺的知名媒體,總該有些哭腔送行,但江湖上,哀悼致意的多嗎?這一點可參考臺灣。目前,臺灣蘋果聲明子公司財務獨立,運營不受香港狀況影響,但在5月18日就已??呐_蘋,已“悲壯”遁入網(wǎng)路,悲鳴者寡。相對于“反送中”那一年的熱度,臺蘋的后事,現(xiàn)在已是熱炒不起來的冷灶。
香港蘋果高層被捕的新聞,在臺灣毫無政治效應,蔡英文一個字不提,倒是國民黨妄想討好年輕人念了幾句,批評港府限縮言論自由,但一如既往,基本沒人理。至于當初熱血撐港的那些所謂“社會精英”,現(xiàn)在或許缺乏當?shù)赖淖逖a貼,一片死寂。
畢竟,香港已無利用價值。臺蘋的“側(cè)翼總值”,估計還不如幾個低俗網(wǎng)紅。
香港蘋果我不熟,在送終行列里,倒可談談臺灣蘋果為何愈來愈毒,一路毒到入土為安,還送行者寡。值得一談,是因為《蘋果日報》在臺灣有其歷史價值,就像夏娃當初咬下去那一顆。對大陸而言,也有“禁果”的警示作用。
雁默:為《蘋果日報》送終,哭墓都湊不齊五子
香港市民到黎智英大宅外抗議《蘋果日報》顛倒黑。圖片來源:大公報
“毒蘋”的起源與社會條件
2003年,臺灣蘋果創(chuàng)刊,首創(chuàng)全彩印刷配合低價搶市,首日零售量便超越臺灣所有報紙總和。當時引起臺灣社會極大震撼,乃因臺蘋以“小報”風格碾壓所有大報,其所講究的“全商業(yè)模式”,與傳統(tǒng)大報在報導尺度上的保守矜持,形成強烈對比。
小報風格,指得是源自西方的“狗仔文化”,專事挖掘名流隱私作為盈利手段。在高度商業(yè)化與西方做派的香港,狗仔橫行是環(huán)境使然,但在當時相對保守的臺灣,臺蘋進駐一度引起不適。
不過,由于彼時臺灣社會正進行所謂“民主化”運動,崇洋精英集體以自由主義、個人主義、新聞自由、階級重整為由護航狗仔文化,為臺蘋果開發(fā)出一片市場藍海。很快地,情勢逆轉(zhuǎn),大報反過來適應小報,有樣學樣,潘多拉的盒子一開,還變本加厲。
狼師、嫩模、浪妻、人魔等等港式咸濕字眼火速占據(jù)人們視野,臺媒群起仿效,又發(fā)明了許多臺式咸濕。加上新聞照片的選擇,內(nèi)容的浮夸與精簡,一切都經(jīng)過精密的市場計算。狗仔文化的特征,就是挑戰(zhàn)道德尺度,拿社會禁忌當提款機,以滿足讀者偷窺心理,唯利是圖。
雁默:為《蘋果日報》送終,哭墓都湊不齊五子
狗仔文化起家的壹傳媒,封面一片香艷(資料圖)
美其名曰“自由多元”,長遠影響就是道德紅線的不斷后退,直到社會失去是非價值,人間只剩立場,再無公道。這樣的媒體,若沒有自由主義遮羞布,在儒家社會里是沒活路的,商業(yè)模式既以無良套利,就必須“拜自由”。
但不能不提,臺蘋也曾經(jīng)建立了正面口碑,就是幫爆料小民揭發(fā)各種社會弊病,也勇于超越藍綠打權(quán)貴。
臺蘋商業(yè)模式的特別之處是,在它創(chuàng)刊后約10年內(nèi),相對政治不沾鍋,政治版面占比并不高,在當時狂飆的政治浪潮里,反而給了厭惡政治的讀者一扇逃生門,尤其是“娛樂至死”的年輕讀者。低俗歸低俗,但對于喜歡反主流的年輕世代而言,臺蘋是別開生面的風景線。
想看政治新聞的讀者,不會選擇臺蘋,想獲得知識的讀者,也不會選臺蘋。由此,早期臺蘋奠定了“媒體速食”第一品牌的地位。
政治版面雖少,還是得報導政治,因此不可能完全沒政治立場,而臺蘋至少在2013年以前,還是泛藍色彩稍濃的媒體,主要被臺蘋瓜分讀者的大報是傳統(tǒng)被稱為“風派”的中國時報。
在政治版面,臺蘋挑選了一些自由派的政媒名流為其撐場面,藍綠皆有之,以維持其中間風派的政治路線。大陸讀者喜稱“黎少康”,臺蘋專欄作者趙少康就是個風派,也與黎智英一樣是個媒體老板,因此以“嘴上滿是主義,心里都是生意”來形容他們最貼切。當然不能說這種人都沒理念,但從利益角度解釋他們的言行,出錯機率較低。
直到2012年,還不算太政治的臺蘋開始質(zhì)變,該年,網(wǎng)路廣告量在臺灣正式超越報紙,趨勢飛快不回頭。當然不是只有臺灣,全球報業(yè)賴以維生的廣告量與讀者群,都受到跨國網(wǎng)路平臺的致命瓜分。
跨國網(wǎng)路平臺主要搶走的,就是臺蘋的生命線,年輕讀者。